扶贫生态移民后续生计问题研究

2018-02-13 15:21  来源:贵州日报

  实施好生态移民战略,最关键是移民迁入地区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与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息息相关。产业发展好,能吸引移民积极主动争相加入搬迁行列,否则,会影响生态移民工程的效果。因势利导发展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助推村级微型企业发展、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解决移民就业是确保移民稳定生活的根本途径。促进就业是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后续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有效途径。一是切实重视贫困劳动力就业。努力提高他们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优先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二是积极扶持移民自主创业。依托新环境、新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移民自主创业。三是通过发展移民安置地区的龙头企业,带动移民就业。四是大力推进劳务产业促就业。劳务产业是移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推进劳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移民主要就业去向。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扶贫生态移民就近就业

  增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移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移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构建现代城乡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注重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加快多元产业融合主体培育。积极发展移民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合作社,强化合作社的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产业服务等功能,引导移民群众参与到产业合作社的生产加工岗位上工作。

  增强山地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贵州经过近年来创新文化旅游观念,促进了产业融合强势发展。一是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旅游与地域文化融合。三是旅游与文化企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对于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企业和集聚建设、营业。

  加快大数据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当前,贵州大数据经济正风起云涌,应紧紧把握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链,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数据加工清洗、众包式社会化数据分析等新业务,加快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数据的产品化和商品化,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扶贫生态移民生活质量

  完善生活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加大扶贫移民地区饮水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做好环境建设规划和管理,加快解决移民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环境卫生安全问题。保障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生态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做好发展规划,倡导绿色生活。在移民安置点,做好长期的绿色发展规划,推动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提高扶贫生态移民生活质量。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宣传引导,促进社区自我治理。移民社区是新的社区,在社区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地方政府、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移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大力实施城乡交通建设工程。对移民安置区的交通,一是要加快移民安置区驻地公路建设,重点加强对移民安置区串户路、串村路、村到乡(镇)、乡(镇)到乡(镇)之间、乡(镇)到县等农村交通网建设。二是推进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乡村道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互通、布局合理、内外衔接、快捷方便的城乡交通网络。三是要重点加强对移民区安置区农村客运站点的管理和投入,加快农村客运网络与城市客运网络的有效融合和衔接。

  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道路及庭院绿化等优化环境项目,以净化水源、洁净家园、清洁环境为目标,加强移民安置区的综合整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美丽移民新家园,确保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移民们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建立健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在移民安置区要建立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保障移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建立覆盖贵州全省各地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普及广播和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

  扩大移民就业渠道,增加扶贫生态移民就业收入

  建立移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培育移民后续产业,解决移民后续生计,积极引导和扶持移民自主创业,建立完善生态移民补偿机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移民就业渠道,增加扶贫生态移民就业收入。

  建立移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在移民安置区建立以特色种植养殖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移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可以依托全省各地建立和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生态旅游等,与当地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依托不断加快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在建已建工业园区和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让生态移民有稳定的增收致富来源。

  培育移民后续产业,解决移民后续生计。政府在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时,要根据移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及移民区的比较优势,通过灵活多变的政策措施,如减免税收、土地使用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扶贫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贵州省各地要培育移民后续产业,就必须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充分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迅速做大产业规模,走精深加工道路,将生态移民等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到农业产业化链条中,解决移民后续生计问题,推动生态移民在省内本地实现内部结构性转移就业,提升我省经济吸纳生态移民的能力。

  引导和扶持移民自主创业,激发移民创业热情。应加大鼓励移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可在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和土地使用等方面对移民自主创业予以扶持,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引导生态移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和运输等二三产业,使其为推动安置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态移民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输出移民劳动力的培训。全省各地劳动就业部门要集中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输出移民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移民劳务输出由体力型、苦力型向智能型、技术型、科技型转变。

  建立完善生态移民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生态移民补偿机制,一是确定生态移民补偿范围。生态移民补偿范围应考虑移民因生态搬迁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同时还要兼顾因生态搬迁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二是延长移民补偿期限和提高安置补偿标准。建立随物价指数变化的动态调整补偿机制,逐年提高安置补偿标准。

  (课题负责人:龙海峰,成员:马隽、安宏、邱光波、刘文杰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清镇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课题组 编辑:刘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