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小海绵” 智慧创新保护水环境
一块“海绵”智慧创新保护水环境
早上7点,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工作的付贵荣照例来到月亮湖公园跑步,“在这里锻炼不仅风景好、空气好,跑道的设计也很合理,即使头天夜里下雨,一早跑起来也不会湿鞋。”
行走在月亮湖公园,实际上是踩在了一块能吸水的大海绵上。公园的绿地看似平常,但在绿地下面数米深的地方,设置了蜂窝状的蓄水池,再加上步道和广场上的生态砂基透水砖,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

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点月亮湖公园 文超摄
像月亮湖这样的“海绵体”,在贵安新区随处可见。行车在贵安新区的主干道京安大道上,路面上看不到一个井盖,也看不到一个雨箅子,这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功劳。
2015年6月,贵安新区获批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探索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内涝、节约水资源4个方面构建新区海绵城市系统。
“月亮湖公园的蓄水池每年就能收集12万立方米的雨水,用来补充月亮湖水源,以及绿化浇灌。”贵仁公司董事长、新区建投总经理刘晓星说。“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是对海绵城市功能的形象诠释。“想象一下,城市地表就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不仅很难再现‘内陆观海’的场景,而且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洪涝灾害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弹性。”贵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梁昌征说。
对于贵安新区来说,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贵安新区是在白纸上绘新城,是全国唯一的非建成区试点,而新区近93%的面积位于贵阳市主要水源的上游,水环境高度敏感。”贵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许剑龙表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正是考量如何将城市开发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109条河、131个湖、515个塘、219口泉、2626个山头,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上,湿地面积占24%,地表河流域面积占80%——这是贵安新区的全域生态本底。“如果做选择题,海绵城市建设无疑是一个城市生态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梁昌征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过去五年,贵州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依然任重道远。“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贵州谨记嘱托,将更加自觉的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之路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