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贵州试验

生态文明:凉都处处皆美景

2018/12/12来源:六盘水日报

  连绵起伏的青山、蜿蜒的流水,苍翠的林木、恬静的田园,蓝天白云和鸟语花香,构成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漫步其间,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和谐统一。

  这是中国凉都,也是“江南煤都”“十里钢城”六盘水今日的真实写照。

《风情园》。姚咏 (摄于玉舍森林公园)

  从四十年前的荒山秃岭到如今的青山绿水,六盘水创造了能源原材料城市的“绿色奇迹”,一座绿色生态宜居新城正在崛起。

  四十年前:环境不堪重负

  数据显示,六盘水已探明铁、铝等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已探明储量180亿吨,是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

  六盘水担负着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的重任,在40年的矿产开发中,向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原煤和电力,取得了骄人业绩。

  然而,这骄人业绩的背后,带来的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企业设备老化,生产方式粗放,产品结构单一,环保投入不足,“三废”排放长期不能达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印象最深的是,只要一下雨,头发就变得又涩又干,脏兮兮的,那都是下酸雨造成的。加上漫天的白烟,刺鼻的气味,严重威胁着身体健康。除了空气污染,一些煤矿、焦化厂、重化工企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水里,拖长江、三岔河、响水河等水质变得又黑又臭,周边数公里土地因污染而绝收,令群众苦不堪言。”在六盘水工矿区工作多年的陈中回忆道。环境保护意识的滞后,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先看一组数据:在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时候,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7.55%,空气总悬浮物一度超过国家标准的4.4倍,大小河流被矿井水、洗煤水和生活污水严重污染,酸雨曾经占到全年降雨的一半以上,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时候不及30%,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5.35%,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2007年初,六盘水登上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名单。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仅直接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还危及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市委、市政府为此作了大量工作:结合工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对污染严重的单位,实行督促定期治理;提倡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双增双节”运动;要求老企业抓好“三废”治理,新上项目必须做到“三同时”,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取缔土法炼焦、土法炼铅锌、小水泥厂、小炼铁厂、小轧钢厂等;煤矿关闭整合,总量大幅下降。同时,开展以保护和发展林业为重点的长江、珠江上游防护林工程、珠江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区工程以及坑木林基地建设,将造林与封山育林结合,造管并重,恢复森林植被等等。

  然而,当时仅仅靠国家投入,只能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生态建设仍然需要新思路、新办法,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十年后:绿染凉都家园美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2007年的“区域限批”名单,给予六盘水重重一击。六盘水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

  也就在那一年,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拉开了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

  要生态,就必须首先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为此,六盘水提出“绝不要污染的GDP”。

  严峻的形势逼出一系列“狠招”: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几年来,六盘水的环境得以改善。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到党的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六盘水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持转型升级发展、坚定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全市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从森林植被看,全市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三个同步增长的可喜局面:森林面积从1978年的146.1万亩提高到2017年的83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9.86%提高到2017年的56.09%,森林蓄积量从1978年的142.8万立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1650万立方米。水土流失状况基本得到控制。2017年全省考核中,六盘水市“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排名全省第一。

  从空气质量看,空气总悬浮微粒最高值为1987年的1622微克/立方,超过当时国家标准的4.4倍。如今,全市空气质量整体提升。2017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9%,市中心城区大气降尘年均值为5.9吨/平方公里/月,低于国家6.2吨/平方公里/月的评价标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再未出现酸雨。

  从水环境质量看,全市6条主要河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浑浊不堪,有的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水河。2006年,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最低时仅为29.41%。到了2017年,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保持100%;4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功能区要求;拖长江、三岔河、水城河等河流的水体重新变清。

  从污染物排放看,六盘水关停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所有行业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全市58家洗煤厂全部实现洗煤水闭路循环利用,每年减少向河道排放煤泥90万吨。生产煤矿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矿井水100%处理排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7%,小城镇生活垃圾清运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

  从物种数量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六盘水,虎、豹、豺、狼、獐、狐等都不再有踪迹,鸟类也仅剩60余种。近年来,六盘水市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建成野钟黑叶猴市级保护区、玉舍老林沟自然保护点。全市已知植物2160种,其中珍稀植物77种;动物1063种,其中二级以上保护动物14种,鸟类增加到343种。

  40年来,一代代六盘水人久久为功,不懈努力追求的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绿色梦想正成为现实,现在的六盘水,推窗是绿、抬头是蓝、出门是景,到处充满着自然之恋、山水之恋、生态之恋,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六盘水从城市到农村,见缝插绿,栽了大片的草地、树木和花卉,还增添了‘三池三湖’,就连水城河也变清了,河两岸变成景观长廊,我每天都要带着孙子来游玩。六盘水就像《行走凉都》唱的那样:‘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已退休的陈中由衷地赞叹现在的新家园。

  现在,绿色已经成为六盘水最靓丽的底色。未来,只要我们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能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更美图景。(部分资料由中共六盘水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春天,来这里观赏绿意盎然万物葱茏;夏天,来这里感受一场清凉的“洗肺”之旅;秋天,来这里观赏黄叶舞秋风;冬天,来这里遐想神池浩淼天镜浮空……这个极美之地就是瑶池。初冬时节的瑶池十分宁静,蓝天白云、碧波白鹭的绝妙搭配形成了一幅优雅的风景画。置身其间,耳目一新,心神也为之一爽。

  如今的瑶池山光明媚、水色秀丽、风景宜人,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一片。

  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旅游发展,市政府批准将上下相邻的窑上水库、龙贵地水库更名为瑶池,为市中心城区标志性景点“三池三湖”之一。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在5.9公里的环湖步道上,市民们或扶老携幼、或三五好友结伴而来,畅游在瑶池的美丽风光里,沐浴着森林的精气和香气,洗净都市尘嚣,顿觉身心舒畅,充满活力。瑶池俨然成为凉都市民以及外来游客休闲好去处。

  “周末只要有空,我都会来这里走路,边走边欣赏美景,最主要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一圈下来,感觉整个人都被清洗了一遍,非常舒服,让工作的疲惫感一扫而空。”市直机关干部陈双说。

  “瑶池可以说是六盘水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治理和提升改造,现在库区的水时刻都是清幽幽的,以前这里没有什么鸟类,现在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鸟类到这里过冬甚至安家,引进的天鹅也在这里安家落户。现在环境好多了,一年四季青山绿水,生物也越来越多样,人走进去感觉很清爽,成为了市民吸收负离子、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市生态文明建设委绿化科科长李德贵说。

作者:王 珲 杨小敏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