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大生态行动

威宁:特色种植业成群众增收新引擎

2018/10/11来源:毕节日报

 村民在拣选百合(杨 静 摄)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各地在着力抓好马铃薯、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各乡镇、村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狠抓各类特色种植产业,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如今,在威宁大地上,百合、黑葡萄、半夏、丹参等一个个“小而特、少而优”的特色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步伐,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一

  “脱贫攻坚有良方,致富百合来帮忙,共奔小康有希望,百姓心里喜洋洋。”这首顺口溜道出了威宁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喜人变化。

  近日,走进该县龙场镇尖山村,在百合种植基地里,几十名村民正挥着锄头挖百合,现场热闹非凡,一派丰收的景象。

  “以前,我们都是在电视上才看见百合丰收的场景。现在,百合被引进村里种植,带动全村群众增收。”村民李林顺笑着说。

  “尖山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良方,为百姓拔‘穷根’带来了新的曙光,不仅让村里126户贫困户直接受益,还涉及龙场镇7个村的190余户精准扶贫户。”龙场镇党委书记禄国旭说。

  目前,全县各地都在开展规模特色药食两用中药材种植,其中,哲觉镇大桥村尤为突出。

  近年来,哲觉镇大桥村以中药材产业为载体,按照“休闲观光、科技示范”的规划,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与合作社联营,打造精品中药材等基地,成为威宁“小而特、少而优”的特色产业新风景。

  目前,大桥村种植当归600亩、木香100亩、鱼腥草200亩、党参110亩、川乌70亩、百合140亩、雪莲果100亩,带动周边近200户农户增收。

  二

  走进迤那镇中海村的黑葡萄种植基地,连片规范化种植的黑葡萄挂满了枝头,颗粒饱满、色泽鲜艳。

  “黑葡萄产量好、经济价值高、见效快,村里通过借鉴‘塘约经验’,采取‘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种植220亩各类名优葡萄,涉及农户86户,其中48户贫困户。”中海村副主任黄静说。

  “我家入股合作社种植葡萄,自己也在葡萄园里打工,每天80元的务工费,到年底还能参与分红,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村民马米林高兴地说。

  黄静介绍,明年基地预计有25万公斤葡萄的产量,按照每公斤1.5元的价格计算,就能够卖到150万元,除掉30万元的投资,剩下120万元,按照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在总投资所占的比例,每户贫困户能分到8000元左右。

  在羊街镇交河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里,200亩高效蔬菜、100亩特色鲜花、100亩优质葡萄,同样开出了致富的“花朵”。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已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带动周边267户贫困户、1226人脱贫致富。

  三

  在双龙镇水潮社区红土地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工人们正有序地将半夏筛选分级,用脱皮机脱皮,再放到厂房内烘干,最后包装成袋……

  “这些半夏经过粗加工后,销往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药厂和饮片厂。”基地负责人赵才保说。

  赵才保是当地半夏种植大户,他流转土地60多亩,不断扩大半夏种植规模,有效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以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现在在家门口就有活做,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庭,不荒废土地,生活比过去好得太多了,谁还想着出去呢?”基地内,正在筛选半夏的村民赵庆芬说。

  在兔街镇的高原村一组,1000多亩连片种植的丹参基地里,没膝的丹参绿意盎然,紫蓝色的丹参花飘出缕缕清香,与周边墨绿松林和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我家的丹参苗今天正在采摘第三遍花,一亩丹参管理好了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全家人的希望都在这6亩土地上了。”村民李章英说。

作者:李玉荣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