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生态扶贫

紫云硐口村:“小农水”解决大灌面 荒山坡上蓝莓香

2018/09/06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杨婧 杨永萍)从“看天吃饭”到“借地生财”,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变为亩亩良田,勤恳的劳作让一批批农民走进新时代。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近日,记者到实地进行了走访。

  进入9月,只见贵州百灵紫云生态蓝莓园负责人陈鹏的身影依然十分忙碌。

  “虽然蓝莓的采摘季节已经过去,但下半年新增的500亩土地还要继续栽种蓝莓树。”陈鹏乐呵呵地说道。

  蓝莓园坐落于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距县城21公里,园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土壤肥沃,土壤酸碱度4.8—6.0之间,非常适合蓝莓生长。

酸甜爽口的蓝莓

  据硐口村村民介绍,以前这里只能种些土豆、玉米等旱作物,所以撂荒的土地也比较多。加之这里由于常年没有引进产业而成为紫云县有名的贫困村。

  在精准扶贫的路上,紫云县委、县政府为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2015年底,引进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进驻该县,将蓝莓产业从种苗培育、基地种植及蓝莓产品深加工开发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

  于是,硐口村实现整村土地流转,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蓝莓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规模扩大到10000亩,打造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陈鹏说。

  2017年园区开始挂果,蓝莓就像一颗颗“黑珍珠”,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前来采摘果实的游客络绎不绝。

  蓝莓是一种浅根系作物,除了喜欢生长在有机质含量高,且疏松、透气的土壤中,更需要灌溉供水充足。只有在这样细致的“照顾”下,果子不但吃起来味道酸甜爽口,而且还有淡淡的果香。

  为了打通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紫云县水务局按照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实施方案,修建了容量200立方米储水池1个、铺设引水管道23.19千米,滋润着一棵棵蓝莓果树。

  “现在就算连续高温,没有降雨,对我们影响都不大,多亏了水务局的帮扶。”陈鹏看着长势喜人的蓝莓苗满脸展露喜悦。

解决蓝莓灌溉的配水装置

  在蓝莓基地,记者还看到一排排正在喷水的白色管子,而且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管子上还布有一个个小孔口,每个孔口对准一株蓝莓树。

  “这是我们给基地安装的喷滴灌系统,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与传统漫灌相比,喷滴灌要节水30%以上。”蓝莓基地水利项目技术负责人张雷雨说,以前发展现代农业要看天吃饭,而且费时、费力、费工,如今通过技术改造以及节水灌区建设,每次浇水只需1个人工就足够了,不但省工、省时,还给基地省下了不少钱。

  陈鹏指着及腿高的蓝莓树高兴地说:“今年初,挂果产值已达8000万元,到2020年盛产期年产值将达到4亿元左右。”

生态蓝莓基地全貌

  “‘小农水’项目建设最为直观的就是改变了传统的漫灌方式,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不仅节水,而且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能够实现旱涝保收。”紫云县水务局工作人员李小玲说,“小农水”项目有效解决了农业用水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尝到“小农水”项目带来甜头的不仅是贵州百灵紫云生态蓝莓园,还有硐口村的村民。

村民们在蓝莓园基地锄草

  “自从建了基地,我就一直在这里务工,主要负责人工锄草、滴管浇水、翻耕土壤等农活,平均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村民邢常英美滋滋地说,“足不出户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轻松挣到钱,还不影响干家里的活儿,真是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今,常年在蓝莓园打工的村民在200人左右。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在蓝莓园达到一定规模后将采取基地农户模式鼓励村民进行种植。

  目前,除了种植蓝莓,基地里还套种了3000亩中药材。陈鹏告诉记者,未来他们希望将园区打造成以蓝莓、中药材种植和蓝莓酒、饮料深加工为主的产业现代农业园。

  陈鹏还说,他们很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自己驾车往农村里跑,我们相信蓝莓园一定会有市场。”下一步还计划再开发一片土地,用来做露营基地,让游客到乡村领略田园风光。

  在硐口村这片土地上,蓝莓园一眼望不到头,几十位头裹毛巾的村民正在锄草,他们围在一起边干边聊,广阔的田野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编审 倪淑琴)

作者:杨婧 杨永萍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