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绿色经济 > 农业

订单农业:农民有“工”就有“资”

2018/08/10来源:毕节日报

  种自己的地,出自己的力,或丰或欠都不急。何以?因为是给合作社打工,盈亏是合作社的事。一天80块工钱,有“工”就有“资”,农民“旱涝”都“保收”,这种事,让农民杨莎遇到了。8月7日,记者在纳雍县玉龙坝镇箐脚村菊花种植基地见到正在给菊花打顶的杨莎,她说,这个月她做工28天,有2000多块工钱。

  为推进低效玉米种植面积削减的进程,玉龙坝镇今年多方施为,先与贵阳一公司搞订单种植,栽种药材四季红,秋后公司以订单价格回收;随后,玉龙坝镇又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一公司“连线”,由泗洪方面供苗并回收产品,玉龙坝负责种植,接牢了一条菊花产销的“产业链”。

  自5月28日始,泗洪菊花苗陆续运抵玉龙坝,以合作社为盈亏主体的多个生产单元分片区种下2510亩菊花,而菊花种植基地附近的农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则成了用工主体,日均报酬80元。

  苗族妇女杨莎就是受益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农民之一,她务工的菊花种植基地就在她的迁出地箐脚,共500多亩,只要想做工,有的是机会。基地的带工人员说,菊花产业的用工量很大,多的时候,整个箐脚基地就有80余人出工。

  菊花苗已移栽两个多月,正在打苞。按技术要领,眼下必须杜绝菊花“早孕”,因此,杨莎和其他妇女就被雇佣到基地务工,手持一把剪刀,挨个给每株菊花苗打顶。

  杨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箐脚村1组,去年7月迁入政府修建的易地搬迁安置房幸福苑小区。

  幸福苑小区位于玉龙坝集镇上,就读、就医、出行都方便。搬迁后,杨莎的孩子在镇上学校上学,她和丈夫则分头做工,风雨无阻。

  以往,农民种玉米,种自己的地,出自己的力,天天出工,秋后算账,刨去化肥、人工等等刚性支出,“除了锅巴不得饭”。

  现在,土地流转了,流转费铁定到手,农民心里感到笃定;同时,产业用工也离不开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功成不必在我,做工必定有我”,杨莎和她的搭档乐得以“工”换“资”。

  镇政府工作人员说,这种订单农业的尝试,还有以合作社为盈亏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于农民非常有利——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报酬加起来,远远超过了农民自己种植玉米的收入。这种势头下,大家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为我们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来源:毕节日报 记者:周春荣)

作者: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