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贵州试验

毕节试验区,一个把绿色当做命根子的地方

2018/08/08来源:毕节日报

  鸟从云旁掠过,天是蓝的。

  车从林间穿过,树是绿的。

  船从河面驶过,水是清的。

  彝家阿妹《毕节,我可爱的家乡》歌声从心头拂过,毕节的美,是动人心魄的。

  毕节试验区森林覆盖率从30年前仅有的14.9%,到今天的52.81%,昔日童山秃岭,而今绿水青山。

  绿色,是地球的本色、生命的底色、发展的原色。

  毕节,这片从秦朝“五尺道”中走来,经千年乌蒙文化沉淀,被长征红色浸染的土地,如果没有对绿色执着的追求和热爱,很难逃脱“苦甲天下”和“不宜人类居住”的宿命。

  “鸟儿需要树林,白云需要蓝天。这是绿色的呼唤,快用行动来绿化明天。”这首名为《绿色的呼唤》的歌曲,在心中轰然响起,撼人心弦。

  因此有人说,绿色是毕节人的生命之诗,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基因,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是命根子;难怪,毕节的英雄模范,都高举绿色之旗,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主题,也聚焦在“生态建设”之上。

  生命的绿色

  97岁的安美珍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摸一颗冰糖塞进嘴里,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目光的尽头是海雀村万亩林场和文朝荣老支书长眠的地方。村里人说,老人家是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绿色海雀”,怀念文老支书。

  1942年出生的文朝荣,对绿色的渴望,甚于自己的生命。

  30年前,海雀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是文朝荣带领全村人栽下了11600亩树木,拉开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序幕。2014年2月,文朝荣积劳成疾去世,为试验区生态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万人景仰的“时代楷模”。

  安美珍老人的守护,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是把生态融入血液的体现。

  夏日的风,拂过安美珍老人雪白的发梢,随着她的目光吹向辽远。黔西县洪水镇附廓水库从风中惊醒,粼粼波光映照着松涛中一座孤独的坟茔,那里长眠着1984年“全国绿化先进个人”史良清。

  出生于1930年的史良清,对绿色的热爱,甚于自己的生命。

  这个一生以山为“家”,以树为“娃”的汉子,2005年去世时,已在洪水镇周边24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培育各种树苗250万株,植树35万株,组织群众植树210万株,为当地的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样的人,毕节还有很多。

  比如种了一辈子树,临终时把自己种下的千亩树木无偿捐赠给国家的大方县高店乡农民胡索文,“死也要种树”的大方县兴隆乡村民项德祥,

  (下转2版) (上接1版)为了扑灭森林火灾献出生命的大方县猫场镇职工龙中海……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

  文朝荣、史良清他们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的时候,正是毕节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年代。那时候,毕节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4.9%。正因有无数视绿如命的群众以死而后已的决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让这片土地逐步披上绿装。

  “别看这生存的环境不容乐观,别看这水不绿风沙漫天。只要心中有绿色的世界,就能还给人间一片蔚蓝。”《绿色的呼唤》所歌唱的,正是所有为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奉献生命的人物精神写照。

  美丽的绿色

  今年夏天,毕节并没有因为杜鹃花的凋谢、气温的升高而进入旅游淡季。

  在百里杜鹃,游客白天游彝山花谷,赏姹紫嫣红的各种花卉;晚上参加夜游花海活动,欣赏避暑灯会。在威宁自治县,板底乡3000亩荞花竞相开放,让绿色的高原绽放出无穷魅力。在金沙县,岩孔街道绿峰梁子的万亩玉簪花也如期而至,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有绿色的滋养,花才会开。有绿色的衬托,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

  毕节的美,是彩色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色铺陈下的姹紫嫣红。但多数游客不知道的是,这些美丽是在石头上“种”出来的。

  1988年,毕节石漠化程度严重,处处是石头黄沙。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的蒋云明,顶着烈日站在自家遍布石头的地里,无奈地看着即将枯死的庄稼,一筹莫展。突然间,一抹金色刺痛了他的眼睛。走近一看,是几朵盛开的金银花:藤蔓抱着石头,根须扎在石缝里,伸进泥土中,完全不惧干旱。这个发现,让蒋云明找到了一条以中草药攻克石漠化这个“生态癌症”,“以药治石”的妙方。

  现在,毕节除了种植和保护抚育中草药71.6万亩外,还逐步拓宽种植品种和面积,全市还种植了10余万亩油用牡丹和2.3余亩万寿菊,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让花海毕节名副其实。

  直到今天,很多文朝荣、史良清同时代的老人,把青春奉献给绿色之后,还在为毕节的美丽贡献余生。

  他们中,有绿遍荒山人未老的大方县六龙镇全国劳动模范李淑彬,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杨明珍,织金县熊家场乡的绿化“愚公”王常鹤,金沙县“辞官只为多种树”的杨明生……

  还有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绿色银行”的纳雍县水东乡麻园村梁正全、梁天义、梁朝华爷孙,两代人接力守护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护林员王明才、王春父子,大方县对江镇龙场村绿色战线上的父子兵黄世学、黄伦祥……

  “把蔚蓝还给云天,把碧绿还给高原,让山岭郁郁葱葱,让大地芬芳烂漫,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让我们在《绿色的呼唤》旋律中,记住他们的姓名,记住他们苍老或年轻的面容,记住他们矢志不渝植绿护绿的精神。

  富裕的绿色

  七月,正是水果成熟的季节。看着满山的脆红李和地里采摘李子的游客,彭勇笑得合不拢嘴。

  彭勇是黔西县绿化乡石桐社区居民,2015年务工回乡后,在社区流转土地建了800亩的富硒脆红李实验基地,带动周边243户村民种植富硒脆红李1500亩,走上了小康路。

  今年是个好年头,果子迎来大丰收。彭勇的笑脸,只是毕节众多靠经果林种植致富的果农中的一张截图。

  开春以来,全市经果林发展捷报频传。赫章县平山乡对江村的“樱桃大王”颜均平,依靠在赫章县平山乡、哲庄乡和威宁自治县猴场镇的3个樱桃基地,收入50余万元。七星关区橙满园村的7800亩水果,让全村群众户均增收3.8万元。纳雍县厍东关乡的2万余亩樱桃有1万亩处于盛果期,为当地村民带来的收入超过1亿元。威宁自治县33万亩苹果已有10.8万亩挂果,产值超过3.2亿元。

  只有绿色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从恶劣的生态中走来的毕节人,深知绿色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靠山吃山、靠绿色增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致富路。

  30年前,海雀人在文朝荣“种树是最好的庄稼”的朴素生态经济理念下开始造林。1990年初,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彭金文改良柑橘育苗和保鲜方法,让橙满园一年四季花果飘香。1996年,纳雍县农业局技术员徐富军从一株变异的植株起步,成就了今天毕节的樱桃品牌——玛瑙红。2006年,核桃专家潘学军开始对赫章县100余亩核桃进行高枝嫁接,为赫章县脱贫攻坚注入了“核动力”。

  一代代毕节人的接力奋斗,成就了目前全市448.3万亩的经果林和84.1万亩茶叶,也促进了毕节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201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944.2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0万亩,实现产值34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全市林业产值达251亿元,生态建设真正的“绿了山乡、富了百姓”。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林业产值将达到400亿元,经果林面积将达到500万亩以上,实现人均半亩经果林的目标,覆盖贫困农户40万人,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目标。

  “别问我脚下的路有多远,别问我离春天还有多远。只要心中有绿色的家园,天涯不远春天也不远……我们有一个绿色的心愿,愿这个世界回归自然。”

  《绿色的呼唤》的歌声,在毕节试验区的大地上传唱,经久不衰。这是毕节人在新时代“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歌唱,这是毕节试验区人灵魂的歌唱。(来源:毕节日报 记者:韩贤普 张培立)

作者:韩贤普 张培立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