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绿色经济 > 农业

核桃坝村变形记 小茶叶带来大变化

2018/07/23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刘竹寒)“核桃坝几大弯,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一句句朴实生动的农家谚语,曾是上世纪遵义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贫困落后的真实写照。而今,走进核桃坝村,陈列在村子发展历程室里的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牌似乎与谚语中的描述大相径庭,“最美茶乡”、“最美村庄”、“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一个个响亮的称号告诉世人这个湄江边上的小山村已然不是昨日模样。

  7月22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长江经济带主题采访记者团来到了这个小山村,在漫山青翠的茶园里、在灰黄的旧工厂里,揭开了穷山沟“变形”背后的故事,寻找到了“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绿色发展密码。

  穷则思变

  “我们村以前真的很穷,饭都吃不饱,我们村的老支书,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有想法、敢作为,带领我们种茶,一代接一代,到现如今我们以茶为生,省内外许多地方还来向我们取经。”接受记者采访的是核桃坝村支部书记陈廷明,从他的言语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自豪。然而,核桃坝村种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陈廷明说:“种茶不像种粮见效快,一年就有收成,从种植到收益要三至五年,加上乡亲们都穷怕了,茶叶收成了又不能当粮食吃,起初都不太敢种茶”。

  面对这种情势,多说无益,老支书何殿伦自家率先种茶,并带领村里的党员一起种茶,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致富路子,村民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受益了,也主动加入了种茶的行列。几十年后的今天,核桃坝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茶致富模范村,全村茶园总面积12000亩,综合产值2.24亿元,本村村民人均纯收入16400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不是我们外出打工,是别人还要来我们这里打工嘞。”陈廷明说,现在外来务工的人员有3000多名,其中还有不少人就定居在核桃坝村了。

  一变再变

  同样都是种茶,但是核桃坝村的种茶之道却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为提升茶园基地的规模化种植和规范化管理,核桃坝村逐步实现了集中大户种茶、专业制茶、统一茶青交易、统一品牌销售的科学分工。为减少环境影响,核桃坝村坚持生态种茶的理念,茶树施肥皆按照统一标准,剂量、药品都按照科学计算,再教授给茶农。在茶园中,记者看到一块块竖立在茶园中的“黄板”,茶农说这是用来防虫害的,生物治理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靠山吃山,守护好茶山也是守护好自己的“活路”。

  如今,核桃坝村为茶业多元发展开辟了新路,引入了农村电商,助力黔茶出山;以发展茶产业为载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最开始就是有很多人前来学习种茶经验,我们在村子里搞起了接待,发展成为旅游,后来来学习的人少了些,但游客却变多了,这一增一减,总的还是变多了。”贵州四品君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杰向记者介绍到,以茶为媒,多元发展,这样既能使茶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为茶农增加更多收益。现在的湄潭核桃坝村集赏茶、采茶、制茶、品茗为一体,茶叶飘香、山清水秀的环境引来众多游客,呈现了美丽茶乡的新气象。

  小小茶叶与核桃坝村民结下深深的缘分,几十年前,老支书何殿伦带领大家伙探索种茶致富路子,而如今,也扎根服务了核桃村22年“新支书”陈廷明一如既往围绕茶产业,带领村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核桃坝村人一届接着一届,一代接着一代,继续用自己的勤劳和勇敢在这绿水青山间书写下新时代奋斗的故事。

作者:本网记者 刘竹寒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

$(document).ready(function() { function new_roll(){ $(".rollNew ul") .animate({marginTop:-50},3000,function(){ $(".rollNew ul").css({marginTop:0}).find("li:first").appendTo($(".rollNew ul")); }); } $(function(){ //自动函数,3000(3秒)为间隔时间,可以自行修改 var 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rollNew").hover(function(){clearInterval(auto_dcppr);},function(){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