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大生态成果

平塘新关村200亩豇豆上市 群众采收忙

2018/07/12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刘朝荣)近日,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200亩豇豆种植地里,几十名当地群众穿梭在豇豆“丛绿”之中,借助早上凉爽的天气,忙碌着摘采豇豆上市销售。

现场搬运

  在新关村豇豆种植基地里,沿着弯曲的通组路行进,不时会遇到收购豇豆的外地车辆迎面驶来。蔬菜地旁边的马路上,三三两两的停放着转运豇豆上车的货运机三,蔬菜地里的小路上,十几名当地群众挎着菜篮子或挑着竹筐装着慢慢一篮的豇豆向路边的临时收购点走来。大家分工明确,有负责摘采的、有负责挑运的、还有负责打捆上车的,菜地里呈现出一片蔬菜摘采的忙碌景象。

  在蔬菜基地摘采豇豆的新关村拉节组村民黎仕群告诉笔者:“老板请我们来摘豇豆,每人每天80元工资,一个月下来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有辣椒、茄子等着我们去摘,往后几个月都能到菜地里务工,家里又多了一笔收入。”

正在采摘豇豆

  平塘县“校农结合”订单式的生产既富了贫困户,也暖了学生的胃,还从品质上让收购商放心收购、放心销售或深加工,实现了“多赢”的发展目标。从贵阳到卡蒲毛南族乡收购蔬菜的客商付邵红介绍,现在他们每天要从新关村蔬菜种植基地收购6000多斤豇豆运往贵阳进行深加工。

  据了解,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通过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带动,指导群众自发组建“产业发展事管委”,将党支部作用发挥好、群众基础好、有技术的党员推选担任“产业发展事管委”主任或委员,发挥党员在生产种植、技术管理、销售对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取“学校+基地+农户(贫困户)、学校+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学校+村委会+基地+农户(贫困户)”等生产模式进行产业发展。通过“学校+”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就地务工、年底与合作社分红三种方式至少实现每年保底收入2500元以上。

捆扎好装车

  自去年三月份以来,平塘县积极探索群众脱贫路劲,以创新方法先试先行,在卡蒲毛南族乡率先试点建立“校农结合”发展模式,以“校农结合”示范带动为主要发展契机,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园区占地2000亩,种植面积1110亩,主要分为200亩豇豆种植示范区,760亩芸茸种植示范区和150亩茄子种植示范区。园区产值预计达1100万元,将带动247户855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刘朝荣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

$(document).ready(function() { function new_roll(){ $(".rollNew ul") .animate({marginTop:-50},3000,function(){ $(".rollNew ul").css({marginTop:0}).find("li:first").appendTo($(".rollNew ul")); }); } $(function(){ //自动函数,3000(3秒)为间隔时间,可以自行修改 var 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rollNew").hover(function(){clearInterval(auto_dcppr);},function(){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