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罗小红)长顺县敦操乡是“背篼干部”精神的发源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崎岖的山路上,常年行走着一群背着背篼的乡干部,给群众捎上生活用品。如今,交通条件改善的敦操乡,通村通组路逐渐覆盖,干部再也不用背起背篼,但他们却把“背篼”放在心里,背上脱贫攻坚,给群众送政策、送产业、送技术、送动力,增加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咱们不光要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自己的下一辈着想......”6月10日晚上9点钟,在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岜洞组组长家中,聚集了组上的村民,斗麻村脱贫攻坚队正争分夺秒地给老百姓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现在是农忙季节,白天村民们都没有时间,只能晚上过来。”脱贫攻坚队副队长方小静告诉记者,岜洞组共有44户村民,有25户为贫困户,这里都是高耸的山坡,土层瘠薄,连片的土地很少,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村里留守着老人与儿童。
在进村的路上,笔者看到路边全部都是绿油油的竹林,零零散散地看到几户人家,突然间一个急刹车,只见前方出现一个极大弯道,车子正前方是一个大溶洞,后方是山崖,笔者被吓得一身冷汗,方小静却似乎早已习惯。
岜洞组距离最近的学校有8公里,由于多数人都不会骑车,只能步行约90分钟送孩子到学校,极大地浪费人力物力。根据当地的党委政府决定,2017年时把该组列为整组搬迁对象。

“我不识字,出去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这么老,在城里可怎么生活?”“人生地不熟的,我可不想搬出去。”现场,唯一会说汉语的几个男人纷纷说出自己的担心,其他的妇女与老人,则一脸茫然的看着这几位“领导”,时不时地向旁边的翻译询问,在一旁嬉戏的小孩似乎并不了解其中的缘由。
面对大家的疑问,村民韦小塘用苗族语言向父老乡亲讲述搬迁的好处,他说(翻译):“搬出去后,离学校、离医院、离工厂都近,娃娃上学很方便,用水也很方便......”原来,在脱贫攻坚队多次进村讲解搬迁政策后,已经有5户搬至敦操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的则即将搬迁至广顺安置点或县城安置点,韦小塘就是攻坚队请来的“救兵”。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解释,村民们更加了解了搬迁政策,表示将和家人作进一步的商量,多数同意后将报名搬迁。韦小塘说:“我希望大家都搬出来,这样娃娃读书方便些。”
据了解,脱贫攻坚队除了给老百姓送来脱贫政策,对于条件允许的地方,他们积极谋划脱贫产业。截至目前,斗麻村已经发展有以何首乌、中蜂养殖等“三种三养”特色种养殖产业示范点或基地12个,切实增加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