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创新实践

乌当区推进产业扶贫: “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2018/06/13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图为谷庚村民在蔬菜基地采摘蔬菜。本报通讯员韩德贵摄

  这几日,在乌当区下坝镇谷庚村,蔬菜大棚满山遍野。大棚内,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蔬菜,黄瓜、小白菜、辣椒、茄子等新鲜蔬菜不断被运往贵阳各大蔬菜批发市场。

  曾经的稻田和包谷田,如今变身蔬菜大棚,产值翻了好几番,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以前,谷庚村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地里种的都是水稻和包谷,村民们都是靠天吃饭。”谷庚村支书孙德良说,“那时候人心也不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很难看到发展的希望。”

  而就在去年,在乌当区强力推进产业扶贫的背景下,谷庚村开始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谷庚村的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很适合种植蔬菜,而且村民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也很高。”孙德良说。谷庚村村支两委通过上下对接和沟通,确定将蔬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

  “我们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村集体经济1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扶贫资金200万元作为村集体资金,以修建的基础设施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参与入股,并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其中,村集体占60%股份,村民占40%股份。”孙德良说。

  63岁的胡永明老人一口气将家里的3亩地入股合作社。“种了一辈子的包谷,几亩地一年忙到头就只能收几千块,生活一直紧紧巴巴,就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胡永明说,“听到村里要搞蔬菜种植,我想怎么都比种包谷强,就想试试看。”

  胡永明不仅把家里的地入了股,还在合作社做起了工。“虽然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累活,但帮合作社摘摘菜还是很轻松的,每天也有80块的收入,一个月少说也能挣个七八百块。”胡永明说。

  “每亩地600元的土地流转费,每亩1000元的年底分红,再加上平时的打工收入,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看到一个个拔地而起的蔬菜大棚,胡永明喜出望外。

  如今,谷庚村的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300个,79个蔬菜大棚已正式投产,合作社成员已有215户。“合作社还带动村民自己种植蔬菜,蔬菜成熟后由我们合作社代销,目前村民自发种植露天蔬菜的面积已达200多亩。”乌当晶钰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治毕说。

  产业发力,闲置的土地、劳动力、资产都活了起来,谷庚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村”。村民的思想也活了起来,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参与到蔬菜种植产业中来。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回来了,全村外出打工的不超过10人。大家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周治毕说。

  罗贤香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外面打工,每个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元,还离家远,照顾老人孩子都不方便。”罗贤香说,“现在在合作社上班,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摘菜、浇水等等,每个月也有两三千元,就在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

  看到合作社的蔬菜卖得越来越好,罗贤香也将家里的2亩多地入了股。“现在种蔬菜,每亩地的产值至少在2万元以上,是以前种水稻种包谷的十倍还要多。”罗贤香说,“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大家的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一个个蔬菜大棚,一筐筐绿色蔬菜,铺开了谷庚村的发展路,也撑起了村民的致富梦。

  谷庚村之变,是乌当区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当区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以增强低收入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坚决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持续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使市民乐享生态健康休闲的“周末花园”、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乐园”迈向更高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共商共建共治中共享发展成果。

  今年以来,乌当区以全区2014年1448户32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现有的2417户6106人低收入困难户,6个低收入困难村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扎实开展好扶贫攻坚春风行动。

  “乌当区建立干部包户国有企业包村工作机制,全区建立了580名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1296户3926名低收入困难户和区属5家国有公司结对帮扶全区6个低收入困难村工作机制,通过帮助发展农业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帮助就业、发展旅游等多种形式帮扶,预计每户年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乌当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乌当区建立政策支撑、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机制,按照“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求,牢牢把握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如今,在乌当区,一个个朝气蓬勃的产业,正带领着低收入困难村“突围”,描绘出幸福的民生图景。记者 樊荣

作者:樊荣编辑:刘竹寒

相关新闻

$(document).ready(function() { function new_roll(){ $(".rollNew ul") .animate({marginTop:-50},3000,function(){ $(".rollNew ul").css({marginTop:0}).find("li:first").appendTo($(".rollNew ul")); }); } $(function(){ //自动函数,3000(3秒)为间隔时间,可以自行修改 var 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rollNew").hover(function(){clearInterval(auto_dcppr);},function(){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