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大生态成果

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达72.52% :雷山群众吃上生态饭

2018/05/14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张希才 朱交情  记者 田牛强 雷山县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聚居有苗、汉、水、侗、瑶、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4.2%,是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农业县。

  雷山县虽小,面积仅1218.5平方公里,人口也仅15.7万人,但却被冠以“苗疆圣地”、“中国苗族文化中心”,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最美小城”,是贵州省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核心区。

  雷山县之所以被冠上这些荣誉,除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功不可没。雷山各族人民对树木森林怀有特殊的情结,保护生态、热爱森林的意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村规民约都有讲述森林保护的专章条款,以至现在房前屋后、寨旁路边到处是苍翠古树,使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达72.52%。

雷公山绿色茶园

  生态立县水更清山更绿

  近年来,雷山县委、县政府都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建设作为雷山县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大搞造林绿化,并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当作“生态立县”的首要任务,水更清山更绿来抓。

  县乡两级政府均组建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县乡两级政府设立专门的林业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稳定、高效的林业重点工程专职工作。生态建设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的重大转变,进入绿色发展的新时期。

  编制完成《雷山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启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试点改革,雷山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累计投入7600万元实施林业生态工程3.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8.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林业“山林三定”前的45%上升到现在的72.52%。

  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累计兑现生态补偿资金8300万元。完成第四次森林资源普查工作。

满坡满岭的雷公山腰脚尧村“绿色茶园”一角

  组建了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局,成立了县生态保护公安局,扎实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严禁盗伐滥伐林木,严禁掘根剥皮等毁林活动,严禁非法釆集野生植物,严禁烧荒野炊等容易引发林区火灾行为,严禁擅自破坏植被从事釆石砂取土等活动,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环境保护“六个一律”利剑行动,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以及未按环评要求落实污染防治设施的,一律停建、停产;对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物超标排放、私设暗管等环境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从重处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一律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排污单位严重违法导致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造成严重后果且社会影响恶劣,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公职人员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一律追究行政责任;涉及国有企业的,同时追究国有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污染饮用水水源,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私设暗管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等严重污染环境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查处了一批生态环保违法案件,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主动淘汰2家高能耗企业。建成西江、永乐污水处理厂和县城垃圾填埋场,完成污水收集管网建设8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堤防建设5.93公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98.3%。

  旅游强县“樵农”变“老板”

  雷山县是贵州省的十大林业县之一,过去依靠砍伐木材换取财政收入。自1998年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天保工程试点县后,整个林区的生产经营活动由砍伐转为营造。

  雷山县及时转换思路,把生态建设与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资源结合,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九万大山绿化造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使全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已由省级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景点得到批准建设。通过重点对全国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国家保护古建筑群“郎德上寨”、苗族芦笙歌舞之乡“南猛苗寨”等民族村寨,以及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巴拉河岸、雷公山公路沿线、西江公路沿线和雷山至大塘新桥公路沿线的旅游景区及线路采用封山育林、人工栽培等技术手段,在增加林木植被覆盖度、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质量的同时,提高沿线森林的景观等级,美化沿线村寨寨容寨貌,为整个区域的旅游业奠定生态基础。

  许多农民通过经营生态旅游,由樵农升级为老板。全县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分别由2008年103万人次,2.85亿元上升到2017年接待游客10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6.72亿元。

  果盛茶香农民致富

  山绿了,游客来了,林业产业兴旺了。目前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16.21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达15.2万亩、有机茶园面积9783亩,全县农民人均茶园面积1.3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60家,农业龙头企业24家,茶叶综合产值从2012年的3.8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10亿元,农业增加值从2.2亿元增加到2017年8.64亿元,增长6.9%。

  雷山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文化之乡,雷山银球茶被评为中国名优茶金奖,中华文化名茶和贵州绿茶“茶王”,雷公山清明茶是党的十八大、十九会议专用茶。全县建成优质果品基地4万余亩,雷公山杨梅的独特韵味、雷公山梨的脆香甘甜,深为广大群众的喜爱,产品获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到5.5万亩,黑毛猪、稻田养鱼、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持续发展,雷山林下野生资源丰富,开发、生产出的竹笋、蕨菜、薇菜、折耳根等山野菜系列产品,现已成为馈赠的名贵礼品;以巫山淫羊藿、天麻等为代表的林下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贵州同济堂等大型制药企业在雷山建立了GAP生产基地。

  茶叶、中药材、青钱柳等生态产业加快发展,雷山银球茶、乌杆天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雷山黑毛猪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新增有机认证企业10家,被列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现在的雷山,产业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大林农挑着茶叶、水果奔小康成为雷山县生态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作者:张希才 朱交情 记者 田牛强编辑:李蓓

相关新闻

$(document).ready(function() { function new_roll(){ $(".rollNew ul") .animate({marginTop:-50},3000,function(){ $(".rollNew ul").css({marginTop:0}).find("li:first").appendTo($(".rollNew ul")); }); } $(function(){ //自动函数,3000(3秒)为间隔时间,可以自行修改 var 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rollNew").hover(function(){clearInterval(auto_dcppr);},function(){auto_dcppr=setInterval(new_roll,3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