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绿色经济 > 农业

六枝特区大用猕猴桃+食用菌项目引人瞩目

2018/04/28来源:乌蒙新报

  奇异果带富一方百姓

  4月16日中午,骄阳似火,六枝特区大用镇瑞民农业生态观光园猕猴桃种植基地(下文简称“大用镇猕猴桃种植基地”)里,骂冗村村民李春琼和搭档刘安翠忙着为猕猴桃绑枝,腰间挎着一个塑料桶,里面装着剪刀等工具。

  “哒!哒!”李春琼熟练地将猕猴桃枝条固定到钢丝上,“这棵不行了,好像遭病了。”相隔不远的搭档刘安翠拉着一棵猕猴桃的枝条说,李春琼闻讯后,快步走过去,“叶子都开始枯黄了,应该是遭病了,”她查看了一番后,建议剪掉病死的枝条,“留着根部这一截,看看还有成活的希望。”随后,刘安翠将坏死枝叶剪掉,“剪下来的枝叶要带出地,找个地方烧了,免得让其他的猕猴桃也传染上病虫害。”

  最近一段时间,在大用镇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每天,像李春琼他们这样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工人有上百人,他们或是补苗,或是打药,或是栽种林下经济作物……

  过去,大用镇是一个纯农业乡镇,村民世代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近年来,六枝特区利用大用镇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山地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等优势,打造集“山地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三变’改革”的田园综合体试点,投资3.2亿余元,规划建设10080亩的六枝特区瑞民农业生态观光园,助推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园区6000余亩的猕猴桃基地实行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资产入股、扶贫资金量化股份的方式,实现“三变”改革全覆盖。目前,大用镇凉水井、骂冗等两个村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户已达1565户5963人,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54户828人。2017年已脱贫150户500人,2018年预计脱贫69户226人。

  进入猕猴桃基地打工之前,李春琼先后去过浙江、江苏等地打工,后来又辗转到云南做生意,“小孩要上学了,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也需要人照顾。”2016年,她回到家乡,恰逢猕猴桃基地开始筹建,于是她报名成为了猕猴桃基地的一名工人。“最开始就是种苗。”后来,她跟随着技术员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如今,已经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员了,李春琼也因此被工友们戏称为“长工孃孃”。

  作为大用镇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元老”,李春琼既是基地的建设者,也是受益人。“我们家有两亩多土地入股。”李春琼说,除了每亩土地每年有800元的入股分红外,她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还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家边活路,又能照顾家,每月又有固定收入,很不错了。”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大用镇猕猴桃基地已种植猕猴桃3500余亩,在工人们的细心呵护下,今年将有1800亩猕猴桃初挂果。由于种植的猕猴桃尚未产生效益,因此,该基地还在没有挂果的猕猴桃地里种植辣椒、小瓜、窝笋等林下经济作物,从而确保老百姓的收益。同时,公司和泰国、云南、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多家企业签订了猕猴桃收购合同,保障了猕猴桃的销路问题,解决了农户们的后顾之忧。

  眼下,虽然大用镇猕猴桃基地尚未进入丰产期,但给村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初现。

  今年66岁的刘能,大用镇凉水井村村民。过去,他以贩卖牛等牲畜为生,妻子则种植家里的十余亩土地来贴补家用,“收入太差了,一亩稻谷的产量,除去肥料等费用后所剩无几了。”刘能说,自从家门口建起了猕猴桃基地后,他们一家期盼已久的好日子就来了,积极将家里的十余亩土地入股;年近七旬的他在基地里负责管理,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二儿媳也开起了一家餐馆,生意还不错……“这日子太好过了,过两年还会更加了不得。”刘能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刘能一家,只是大用镇猕猴桃基地普通老百姓家的一个缩影。下一步,该基地将立足于山地资源、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依山傍水发展农家乐,培植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食用菌一产接二连三

  4月16日下午,六枝特区的贵州六枝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基地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工人们或是忙着安装钢架,或是忙着搬运建材,或是忙着调试设备。

  “最近太忙了。”见到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远翔忙着安排工作,“四月底就要完成主体工程,五月底就要达到试产要求,所以工期有点紧。”

  来六盘水前,朱远翔在福建省厦门市从事菌菇产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远翔得知凉都的气候环境适合菌菇种植培育,这让他有些怦然心动。后来,恰逢六枝特区的招商人员去厦门招商引资,发展菌菇产业,“菌菇种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非常高,经过考察发现,六枝特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温度及湿度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菌菇种植。”朱远翔说,双方一拍即合,随即签下了合作协议。

  目前,贵州六枝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占地2200亩,其中食用菌栽培区300亩、有机蔬菜种植区200亩、林下食用菌套种改造160亩、休闲区40亩,月亮河、关寨镇、牛场乡等乡镇建设标准化食用菌大棚生产基地1500亩。“打算种植香菇、白灵菇、羊肚菌等菌种。”朱远翔说,公司还将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菌菇品种。

  据悉,该基地采取“平台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公司根据发展需要,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势,通过异地置业方式连接到全区贫困户。此外,公司还考虑通过与农户合作的方式,发展菌菇产业,“出菇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低,只要照看得好,产量都会很高的。”朱远翔说,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将制作好的菌包发放给农户由他们代培,待到菌菇成熟后,公司再进行回收、加工,“可加工成调味品、干菇、罐头菇等产品,将大大提升菌菇的附加值。”

  项目开始实施后,以200万元的资金量化入股,按照每年6%的比例,贫困户每年可享受12万元的固定分红,可使项目区400人受益;核心区可解决至少300人就业,乡镇1500亩(3000个大棚)至少可解决3000人就业;项目达产后,年产3650吨食用菌、1277.5吨蔬菜,年均实现销售收入6679万元,年利润1356万元。

  朱远翔说:“与厦门相比,凉都的环境、空气、水质、场地等极具优势,生产出来的菌菇产量高、品质好,待这边的加工厂建成投产后,生产出的高端产品,不仅可填补厦门市场的需求,还可出口国外,因此完全不必担心菌菇的销路。”

作者:编辑:刘竹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