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生态扶贫

贵安新区:昔日荒坡坡 如今“金窝窝”

2018/01/22来源:贵州日报

  【专题】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贵安新区通过构建“创服机构+基地+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

  深度垂直的产业生态,探索大数据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见成效——

  昔日荒坡坡如今“金窝窝”

  “依托贵澳的技术指导,去年试种的20亩西兰花已经成熟,一亩西兰花产量1千多公斤,按照现在市场价每公斤1.5元左右,一亩地一季的产值超过6千元,一年可以种植2至3季,除去成本,一亩地一年的产值在1万至1.5万元左右。”1月17日,贵安新区马场镇场边村村主任韩兴华一边把一筐筐新鲜的西兰花搬上货车,一边给记者算账。

  韩兴华说的这20亩土地,在两年前还是一片荒地,地里的野草有半人高。昔日的荒坡坡变成了如今的“金窝窝”,得益于贵安新区对大数据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通过构建“创服机构+基地+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深度垂直的产业生态,引导农民创新创业,形成订单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贫困村发展高效农业,激发农民双创活力。

  “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也靠高科技吃饭了。”1月16日,在贵澳大数据农业精准扶贫成果发布会暨大数据农业创新创业论坛上,韩兴华代表场边村进行了案例的分享。

  2016年,作为贵安新区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建成投运。园区通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让传统农业实现生产从“一季到多季”、种植从“平面到立体”、产业从“单一到多元”的现代高效种植模式转变。同时,园区建立农业大数据技术支撑系统,实施“双云驱动”,通过“云上农场”大数据平台分析研判市场供给需求,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销”的难题,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借助“云上农校”的专家资源远程实现视频互动指导,解决“怎么种”“种得好”的难题。

  2016年3月,场边村作为第一个试验示范村,与贵澳农业产业园签订了《120亩高标准西兰花产供销合作协议》。贵澳农业产业园和创服机构“凤岐茶社”共同对种植户进行培训,辅导育苗、定植、维护等工作。与此同时,场边村也完成了包括村集体合作社成立、土地整改、定植等一系列工作。

  2017年9月,西兰花种植项目落地实施,同年11月,场边村云兴惠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经过3个月的种植,首批20亩试验田进入产品收获期。”凤岐茶社负责人宋磊告诉记者。

  “这次试种的成功证明了大数据已逐渐成为助力产业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贵澳农业产业园总经理刘效升介绍,截至目前,贵澳农业园已经与贵安新区7个行政村签订产业合作协议。下一步,合作双方将逐渐完善包括土地翻耕、杂草控制等作业环节以及机井、水肥一体化等配套设施建设等合作细节,预计亩产值还将进一步的提升,大数据助推产业扶贫的优势也将更为明显。

  能产也要能销。刘效升告诉记者,通过贵安新区的企业、机关食堂以及贵阳市的生鲜超市等渠道,场边村的西兰花销售基本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接下来随着和更多村寨的合作,他们还将进一步挖掘销售渠道。

  1月16日,在贵澳大数据农业精准扶贫成果发布会现场,3场签约活动的举行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分别与马场镇、高峰镇共4个贫困村签订了《产供销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扩大产业园的辐射范围,借助发展大数据农业产业,让更多贫困村参与分享产业市场红利。

  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还与贵安新区内机关餐厅及大型企业签订了《农产品供销协议》,通过健全新区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对接落实以学校为重点的公共机构和其他市场两大类市场需求,并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直通销售渠道,降低采购配送成本。

  凤岐创业孵化基地联合其孵化企业与贫困村合作社签订了合作社入孵及服务合作协议,旨在打造一套完成的大数据农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创业。

  “等到年后气温升高,我们将扩大西兰花种植规模,再试种一下番茄、草莓等。”看着长势良好的西兰花,韩兴华多了几分期许。(记者 范力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范力编辑:刘竹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