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网·贵州 > 生态扶贫

沐浴乡间泥土芬芳 赢得创业“黄金万两”

2018/01/12来源:贵州日报

  人均两亩良田好土,全镇3.2万总人口中却有近7000名青壮年外出务工。黔西县锦星镇党委书记蔡成学剖析该镇“空心化”现象时说:“过去走种粮为主的传统产业路,增收幅度小,农民难致富。”

  如何振兴乡村?锦星镇充分利用各类扶贫资金,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全面推行“产业+就业”扶贫,以销定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形成全产业链。

  眼下,全镇已建起“六个一万”——精品水果、高山冷凉蔬菜、优质水稻、高产油菜“4个一万亩”和能繁母牛、优质商品猪“两个一万头”产业基地,培育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了农产品直销、电商、超市等销售渠道,吸引了农民工返乡和各类人才下乡创业当新型农民。近年来,全镇返乡创业的新型农民中,有150多人家庭年收入实现“6位数”,超过百万的有5户,带动了大批贫困户家门口实现就业。

  且看,当地新型农民领办特色农业的财富故事——

  熊廷华创办的环保养殖场。

  王成栋从杀猪匠变成“草莓大王”。

  1月7日,数九寒天,白泥社区却一派生机,泛绿的油菜苗装扮田野,白色大棚呵护着进入采收时节的草莓。“草莓大王”王成栋提着一篮草莓走出大棚,心里很温暖。

  王成栋原是黔西县谷里镇农民,很早就到省城贵阳务工。2010年,他选准收购和屠宰生猪行业,生意顺风顺水。2015年,他却来了个“后转身”,回到黔西县锦星镇白泥社区,承包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修建的大棚种植蔬菜。随后,又改种市场前景看好的草莓。“2016年下半年承包大棚184个,从8月种植到次年5月采收完毕,每个大棚保底出产草莓1200斤,产值12000元以上,扣除成本6000元,利润能达6000元,一年纯收入超过了百万元。”王成栋笑着说,产业一更新,地里产“黄金”,不仅自己效益好,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49岁的贫困户刘应祥过去因供养两个孩子上中学,家庭经济拮据。村里草莓基地建起来后,他农闲时就去基地务工。“我过去种植3亩水稻,一年收割3000斤稻谷,除去投资赚不了多少钱。现在3亩稻田的流转费有1800元,还有分红。去年在草莓大棚里务工有1万多元的收入。”刘应祥说,产业调整好,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产业更新:“杀猪匠”返乡当草莓大王

  熊廷华养殖场内的“卫生猪”

  走进位于白泥社区的华丰生态养殖场,地面异常干净。1500余头存栏生猪,让熊廷华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专业户。

  年过花甲的熊廷华原是国企工人,转岗主管过毕节水泥厂,承包过大方县水泥厂。2015年底,他怀着带领群众致富的心愿,回到家乡白泥社区开始“夕阳创业”。

  熊廷华成立的华丰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和生猪养殖。短短两年时间,合作社发展了白芨300亩、猕猴桃20亩,优质生猪最高存栏达1500头。

  合作社不仅解决300名群众常年务工,还为贫困户代养生猪2000余头。2017年10月,合作社更是免费向50户贫困户派送了50头优质仔猪。

  “我走的是环保农业之路,用经济作物消耗猪粪,不留环境污染。我的根在这里,不能忘本,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安逸!”从一名退休工人到新型农民,熊廷华的人生红红火火。

  情系故里:“退休工人”经营环保农业

  赵天才养殖的可乐猪是有名的地方良种猪。

  赵天才是黔西县锦星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在乡亲眼里,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村民羡慕的对象。

  然而,2016年初,赵天才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东庄村领办企业,投身农业,变成“泥腿子”。

  通过实地考察,赵天才成立了贵州舒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可乐猪养殖和牧草种植。

  可乐猪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猪种,经济价值很高。

  既然发展特色养殖,就不能再用包谷、麦麸等老一套猪饲料,也不能用商品猪的豆粕、鱼粉等高蛋白饲料。赵天才不断琢磨,最终选择了牧草饲养新技术。

  “传统的喂猪饲料产量低,改用牧草饲养,既节约成本,也保证可乐猪的品质。”

  通过流转土地,目前,赵天才种植牧草135亩、中药材15亩,并采用新技术对2350亩牧场进行改良,养殖基地共有种母猪40余头、仔猪200余头。

  大量饲喂苜蓿、菊苣、白三叶、鸭茅草等牧草和中草药,拒绝使用激素和抗生素,赵天才的可乐猪,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既然要做新型农民,就不能再是老思维,创新方式、调整结构,才有发展的希望。”赵天才说。(刘莹 李中迪 摄影报道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刘莹 李中迪编辑:刘竹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