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省着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五大创建”活动,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厚植贵州文明沃土,持续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贵州文化自信,强实力、抓特色、补短板,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在创建过程中,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抓好理想信念的大事、群众身边的小事、城市发展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遵义市,近年来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突显,生态底线不断筑牢,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0.9%,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9.9%;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施全覆盖,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遵义最大的为民惠民工程,健全的保障体系、宜居的生活环境、均等的公共服务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遵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宋晓路表示。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我省通过加快道路、管网、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整治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公路和铁路沿线等重点部位的“脏乱差”现象,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城市更宜居宜业宜游,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家门口有了电瓶车专用停车区后,云岩区贵乌北路的居民,出门再也不用在“乱车阵”中穿行了;南明区米市巷的居民,在辖区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后,卫生环境大为改善;白云区泉湖公园附近的居民,茶余饭后就来到公园散步……在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贵阳,城市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市民的生活空间也越来越舒适。
在2017年11月18日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湄潭县兴隆镇、修文县扎佐镇大龙村等57个村镇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中国人民银行清镇市支行等47个单位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贵州大学等21所学校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在“创建”的路上,3500万贵州儿女同心协力、砥砺前行,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之风吹拂着贵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城市、单位、村镇、家庭、校园,因文明的滋养而越来越美丽动人,贵州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岑巩县举行2017年“祖国好·家乡美”主题活动“童心向党”歌咏大赛。(王雨 来源 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