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龙县把“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确定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将其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不仅如此,该县进而提出要打造“西南菌菇集散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行业指导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目标,不仅做产业,还要做研发加工,做文化旅游,打造一个绚丽多姿的“蘑菇世界”。
把一个扶贫产业扩展为一个融合一二三产的县域标志性产业,安龙县是怎么做的呢?
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近日到安龙县进行了实地观察。
栖凤街道平寨村长冲组村民王凤英(右)在她家的养菌大棚旁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保底收购——企业和农户利益紧密相连
安龙县在引进食用菌生产企业时,要求签署“企业入驻协议”,将“贫困户参与率达70%以上”作为给予企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首要条件,并在菌棒生产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满足“80%以上菇农每棒最低收入在1.5元以上”等条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实现贫困户每户保底收益1万元的目标。
栖凤街道平寨村是该县“食用菌产业核心示范园”所在地,驱车进入园区,放眼望去,公路两旁食用菌大棚林立。每个大棚上都挂着一个牌子,牌上写着种植户的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
来到平寨村长冲组,一个挂着“长冲组郑少海”牌子的大棚内,一位中年妇女正在采摘香菇。她叫王凤英,是郑少海的妻子。一家人负责管理3个菇棚,一年有六七个月种蘑菇,都卖给老板,收入有五六万元。另外几个月到老板企业打工,两个人每月收入八九千块钱,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超10万元。
“你们以前都种些什么?收入怎么样?”
“原来主要靠种谷子和烤烟,只够吃,没得多余的钱。现在主要是种香菇卖钱,又可以去老板公司上班,一年到头都有钱赚。”
王凤英口中的“老板”,是安龙富民鑫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全富。他的总公司在辽宁,产品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公司主要负责装袋、消毒、接种、养菌和销售等上下游环节,而中间出菇环节,即200多亩基地的香菇种植,则分包给了农户,在企业的指导下,农户负责出菇、采摘。
“公司2016年底正式生产以来,已生产菌棒172万棒,供给39户参与种植的贫困户和搬迁户,企业保底回收,每棒利润不低于1.5元。”
园区内的另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贵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安龙县从福建引进的。公司总经理助理韦大伟介绍,企业于2017年3月投产,占地236亩,目前已完成了350万棒的生产任务,带动了100多户村民参与种菇,鲜菇可由种植户自行销售,也可由企业保底回收。按照与政府的约定,每棒利润不低于1.5元。 “政府在菌棒生产、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企业对发展很有信心,公司已经投入5000多万元,第二期也已经开始建设,计划在3年内投入3亿元左右,实现年产菌棒5000万棒,供给3000个大棚使用,扶持贫困户800户,实现净利润1.5亿元以上。”韦大伟说。
一园九区”——全域布局形成产业规模
种植规模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安龙县为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除了在平寨村建立“食用菌产业核心示范园”外,还在全县适宜种植的9个乡镇(街道)规划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区”,形成了“一园九区”的产业布局。1月7日,在“洒雨食用菌产业区”基地忙着指挥设备安装的富民鑫公司总经理郑全富告诉记者,按照和政府的约定,他们除了在核心区平寨村建立基地外,还要承担在洒雨镇再建一个基地的任务。“1月20日洒雨基地就要开始生产了,按照计划,今年企业将带动雨洒镇100户村民参与种植香菇,到2019年,实现带动300户村民建1000个大棚的目标。”据了解,“洒雨食用菌产业区“计划引进2家企业带动食用菌生产,到2019年要建成2000个大棚,解决3700人的就业问题。从整体来看,“一园九区”中,“一园”——位于栖凤街道的核心园区已引进来自福建、浙江、辽宁和本地的4家企业入驻,建成投用生产大棚886个。而位于9个乡镇的“九区”也正在加速扩展。截至2017年12月,该县食用菌产业园已完成投资3.83亿元,引进企业7家,建成的标准化种植大棚7700多个,带动全县5000农户1.9万人实现脱贫目标,其中精准贫困户4000户1.52万人。预计到2019年,累计投资30亿元,建成出菇大棚2.4万个,产业覆盖9个乡镇(街道),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7.2亿棒),产量达46万吨以上,产值突破46亿元。
蘑菇小镇——引领全县菌业融合发展
有了一定产业规模后,安龙县开始在平寨村全力打造食用菌产业龙头——中国蘑菇小镇。这是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食用菌生产、加工、科研教育、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
1月7日,记者在中国蘑菇小镇项目工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一栋一栋房屋已经封顶。
“正在建设的是生活区,总共118栋,将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2202户,10138人。”曾煜达介绍说。他是安龙县政府平台公司——贵州金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也是中国蘑菇小镇项目的投资方代表。
蘑菇小镇将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即以食用菌种植为基础的第一产业,带动食用菌加工的第二产业,再就是围绕蘑菇产业发展旅游康养的第三产业。同时结合精准扶贫政策,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提供安置房和安排就业,预计将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万人,并确保就业。
“项目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采用EPC和PPP相结合模式进行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安置区、国际会展中心、游客接待中心、蘑菇主题酒店、蘑菇主题公园、蘑菇博物馆、蘑菇养生养老康复基地、蘑菇研发中心、蘑菇大学等。”曾煜达指着项目规划图介绍。
蘑菇小镇北面,是一个占地4000亩的巨大的“农产品加工及电子商务物流园”,在那里,将要建设大型食用菌专业市场——西南菌菇集散中心,同时在园区建设占地1800多亩的冷链仓库和物流配送中心,使之成为西南最大的菇类产品集散中心。
在科技方面,该县已成立贵州食药用菌研究所(浙江大学安龙食用菌研究中心)、大秦食用菌研究中心。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了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国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等26名国内知名专家作为产业发展顾问,为该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系列生产要素的聚集,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我们看到了安龙食用菌产业发展强劲的动能和巨大的潜力,相信安龙一定会创造出一个产业兴旺、业态丰富、环境优美的“蘑菇世界”。
(记者 李玉红 罗石香 来源 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