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固定的股份分红,还可以就近做工拿工资。这样的好事,可让黔西县林泉镇的群众乐坏了!
2017年,林泉镇近3000名群众,在镇里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务工,将700万元工资收入囊中。其中,贫困户460户600余人,户均增收4120元。
在贵州,让每一个农民参与发展、分享成果,成为产业扶贫的普遍原则。
近年来,黔西县在林泉镇规划发展1万亩猕猴桃基地,计划投资1.56亿元。先后引进和培育5家猕猴桃产业公司及合作社种植猕猴桃6100亩,完成投资4600万元。
为解决万亩猕猴桃产业公司资金瓶颈,黔西县政府通过PPP融资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后在银行融资1亿元,以4000元/亩入股企业参与猕猴桃产业园区建设。
同时,政府投入1000万元,并整合水保、石漠化治理项目资金1260万元,完善猕猴桃产业园内基础设施,这部分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企业。
园区建成第5年产生效益后,每年分红1000元/亩,连分10年——
所得分红前4年用于偿还融资贷款,后六年分红的30%用于林泉镇农业产业发展,10%作为涉及的村积累留存,60%用于土地入股农户二次分配。
农民以土地入股到企业,实现每年每亩土地保底分红450元,并且每3年递增10%。
目前,公司种植猕猴桃6100亩,土地全为农户入股,涉及入股农户1874户,户均增收1465元,其中贫困户546户。
不仅如此,当地政府、企业和群众还达成协议,将猕猴桃基地返租倒包给土地入股农户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猕猴桃种植挂果前由公司负责统一管理,挂果投产后,企业按30亩到50亩不等,划块倒包由农户进行管理。
企业负责技术指导、督促,农户负责经管。企业按每亩每年支付给农户经管费用700元,设定目标产量倒包给农户经管;高于目标产量的,企业和农户进行分成。
在我省,像这样“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随处可见。
类似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对市场风险的防控能力。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脱贫攻坚的“新引擎”,通过“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模式,增加贫困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增强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目前,全省有968个乡镇、252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贫困乡镇369个、贫困村1232个。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309.5万农民通过参与“三变”改革累计获益15.57亿元。
全省各级财政整合资金折股量化25.04亿元,其中10.77亿元量化到村集体,10.66亿元量化到48.21万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