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在古代诗歌中探索当代生态文明之路

来源:贵州日报

  唐诗中所表现的古人与草木虫鱼、山川日月的交往经验,伤春悲秋、微物关情、从自然汲取生机、乐天爱物、同情共感、宇宙意识等思维方式与生命诗情,宋代人在人文创造活动与人文智慧作品中细省精深韵味、理想情怀。这些在当代社会中已部分丢失的智慧经验,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尤其是建设生态文明中得以激活?

  11月10日下午,围绕这一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晓明,以《现代生态文明与古代诗歌智慧》为题,在贵阳孔学堂为贵州各级领导干部展开一场历史文化讲座。他从由导演黄信尧拍摄,获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评审团特别奖的纪录片《带水云》说起,结合杭州和武汉因遭受人类破坏而改变的生态环境现象,将古代诗歌中的生态智慧加以剖析,为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生态文明与现代哲学

  无论是《带水云》中,台湾云林口湖地区因为人类活动的参与改变天道自然、大地循环的形态,还是被誉为“千湖之城”的武汉因为大面积填湖而出现越来越多渍水严重地区,这些因现代文明的发展影响生态自然的现象愈发常见,这样的现代社会,被社会学家称为“祛魅的世界”。

  “祛魅”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其特点表现在:环境的破坏,大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的疏离,人的原子化、孤立化与单面化,人心的麻木与沙漠化和恐怖化、一切向钱看、功利至上等方面。

  胡晓明将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思维做了一个对比。他说,西方人的思维有一个前提,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一维性和原子化的;时间是直线,生命是不可逆转、不可停止、不断向前生长的,社会发展也是一维且对立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进步和变化。而中国人的思维是多维化的,这种多维化从周易的太极图中就有体现,任何事都有交互性,所有的主体都是客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互为主体的应答、循环;儒家中的“人”也有交互性,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恕、礼、敬等都是一种平等交互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现代人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控制力。人类控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但在中国传统文明中,人与人是交互而非对列,人与环境是共生而非控制,人本身的幸福是目的而非手段。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所以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正是中国智慧思想之所在。

  中国儒道的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仁者爱及万物,都体现了中国儒道的生态思想。而“生生”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周易,意味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得到它自由的生长。

  在胡晓明看来,现代的“河长制”也能从古代文明中找到对应。在中国古代,每一条河流都有河神,每一座山都有山神,人们会对这些守护神举行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情,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中,道法自然是很重要的概念。在《老子》中,道是形上本体,体现超越与创生,纵贯的智慧是其总趋势,生成、化育是其总精神。《老子》中有“道为天下母”的提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名言“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意为强势者面对弱势者时,抑制他的优势,以此达到两者平等共存,这体现了我们现在的生态思想智慧。从生态本身的核心价值出发,运用到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是生态文明中更为重要的智慧,当下的时代精神中提出了“共享”概念,正是生态智慧的体现。

  中国诗歌智慧与“魅”

  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提出“诗性智慧”的概念。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或称之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是一种如同感觉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种诗性创造。他并由此探讨了诗的产生以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区别。维柯首先论证了“诗的最崇高的功绩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认为诗的基本特点是想象。

  胡晓明将中国的智慧分为5点进行阐述,分别是返魅、物候、风土、宇宙、生机。他先以唐代诗人皇甫冉的六言体诗歌《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为例,四句诗虽然都是问句,却切切实实地体现出诗人居住环境的美好,体现出当时优异的生态环境。

  白居易的《华州西》记录了外出途中的见闻,其中“上得篮舆未能去,春风敷水店门前”,写出白居易受敷水美景深深吸引的画面。王昌龄的《闺怨》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则写出了古代女子被春天美景唤醒内心的思念之情。

  俞曲园《湖楼笔谈》中评价:“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李太白诗‘床前明月光’云云,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矣。”胡晓明说:无情无意即无魅,唐诗正是将失魅的世界,返魅而为有情的生命,以召唤人心,回到生命的本真。

  唐人沈期《范山人画山水歌》说:“一草一木栖神灵。”在胡晓明看来,虽然后人对于这种神秘的感受淡薄很多,却依然把山川草木说成有生命的存在。宋代大画家米芾《画史》说:“岗色郁苍,枝干挺拔,咸有生意。”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因而,一个画家体味出了生意、生气,乃是写出一个鲜活灵动、元气淋漓、生机游漫而广大和谐的世界的最基本的心态。正如石涛《画〈春江图〉》一诗曰:“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中国诗与中国画,表达大自然生命的缠绵,表达人心与大自然关系最深的一份缠绵感,有着相同的价值,相通的哲学精神,相契的赤子之心。

  清·石涛山水

作者:编辑:刘竹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