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一角。
乌蒙新报讯记者王瑞刚实习生王席
城镇化建设绘蓝图
走进市中心城区,各具特色的楼群、纵横交错的路网、山水绿意的生态景观……交织成一幅唯美的图画,凝聚成六盘水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全市山地面积占97%,平地稀少,各族群众居住分散。按照“城乡企齐动、工农旅结合、产城景一体、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体康配套”的总体要求,六盘水大力弘扬创业奉献的“三线”精神和创新争先的“三变”精神,统筹推进现代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围绕小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和特色培育,坚持高端定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业态,加快城市转型,着力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先行市。
“三线”博物馆、凉都体育中心、城市规划馆、凉都大剧院等文化体育设施陆续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地下综合管廊、水城古镇、水城河治理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一项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开花,一座充满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山地特色城市正在崛起。
位于市中心城区西部的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控制范围1200亩,建设面积474亩,于2012年4月29日开园纳客,2013年10月8日,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而它也是我市西出口的地标性建筑。
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197公顷的范围内,湿地面积达到86公顷,林地面积87公顷,种植有植物花草259种,整个公园青山、绿水、五彩钢桥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为市民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绝佳场所。
而在位于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凤池园内,每天同样有大量的市民游客游园小憩、跳舞、散步放松身心。据了解,凤池园始建于2000年,后来经过升级改造于2016年被评为3A级景区,湖中有两座供鸟类栖息的生态小岛,岛上绿树成荫,每年秋季至来年春季都会有大批大雁、白鹭、野鸭等水鸟来此栖息,繁衍后代,是城区观赏野生鸟类的最佳景点。
截至目前,我市现有综合性公园3处,专类公园10处,带状公园2处,绿化广场15处,街头绿地5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57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1.18%,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为0.07。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两侧拆墙建绿200余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总面积286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2.23%、36.52%。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3.53%,一座功能完备的生态宜居之城已经悄然呈现。
此外,近年来六盘水城区还建成了大小公园16个,市民出行500米见园的目标已经得以实现。其中,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还是贵州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这些公园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当地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覆盖率。
城镇化建设促发展
在山地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中,六盘水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市场培育、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由此激发小城镇内生发展活力。
同时,坚持重点突出山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的山地特色城镇,顶层设计优化了区划布局,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
神笔写出人间美,妙手绘制蓝图新。如今的六盘水,充分发挥着气候、山地、生态等优势,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昂首阔步,奋力走出一条现代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生态产业协调、全域、统筹、联动的发展新路。
据统计,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六盘水城区建成区83.6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成区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2.38%和36.24%,已分别超出了贵州省园林城市标准。目前,行走在六盘水市城区,人们能分明感到绿量变多了、生态变好了、环境变美了。尤其是道路两侧,可谓绿荫盎然、景色迷人
城镇化建设惠民生
近年来,六盘水市着眼于打破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加快推进钟山、水城、红桥和市中心城区、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统筹谋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便民工程、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城乡统筹发展渐入佳境。
仅去年,六盘水市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78328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57286套、分配43508套。小康房建设2500户、农村危房改造26596户,全市10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完成43个,签约资金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64亿元,“8+X”项目完成88个,新增城镇人口新增城镇人口13305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3842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六盘水市城镇化蓬勃发展,已成为闪烁在凉都大地的一颗颗璀璨明珠,真实纪录了六盘水城镇建设崛起的足迹。(稿件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