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青山绿水 美在多彩贵州

2016-11-18 20:39  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
家居青山绿水 美在多彩贵州

——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综述

  安顺旧州浪塘村。袁琴书摄

  平坝小河湾。吴忠贤摄

  三穗县台烈镇。刘三隆摄

  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通村沥青(水泥)路完工路面里程7845.1公里。县乡道改造项目完工路面里程193.1公里。

  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26.3亿元。解决46.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60.7万亩。

  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农危房改造开工25.1万户,竣工10万户。小康房项目开工2.5万户,竣工1.2万户。

  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累计开工项目462个。

  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3.44亿元。新增4170个贫困村通信网络全覆盖工作任务,目前已完成1861个贫困村通信网络建设。完成150个乡镇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完成283个乡镇快递服务网点设置。

  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39.5亿元。建成通组(寨)道路5915公里。建成人行步道4706公里。完成“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工程25.5万户。完成垃圾收集处理项目176个。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38个。完成便民设施项目1479个。完成文体活动设施项目1435个。完成污水处理设施项目2470个。安装照明设施52791套。

  全国最佳休闲美丽乡村安顺黄果树滑石哨村。

  提起村子的变化,杜云伟的感触格外深刻。

  这个带着妻儿在浙江打工12年的“异乡客”,再次回到家乡安顺市浪塘村时惊讶得“不认识浪塘”。

  “泥泞难行的泥巴路,逐渐变黑发臭的邢江河,畜禽乱跑垃圾乱堆,还有穷得叮当响的贫困。”这是杜云伟记忆里的浪塘。

  这是现在的浪塘——

  宽阔干净的马路直通村中,杨柳依依轻抚青瓦白墙,邢江河绿水蜿蜒,栈道沿河而走,太阳能路灯将村子的夜晚变得明亮起来……

  改造了房屋,修好了马路,整治了河道,建了污水处理系统……村民们说,浪塘之变得益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

  特别是污水处理系统建成后,浪塘村成为“零污染、零负担、零耗时”的“水墨浪塘”。

  “有了清洁优质的人居环境,发展农家乐的农户越来越多,这成为浪塘村民重要的致富途径。”旧州镇人大主席黄炫忠介绍。

  播州区花茂村的“蝶变”和浪塘之变高度相似。

  新建、改建、美化民居880栋;建设旅游用道16公里;种植绿化树木6000余亩;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实行垃圾集中清运……花茂村之变由此开始。

  现在的花茂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凭借乡村旅游声名远扬。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下,一大批和浪塘村、花茂村一样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我省各地。贞丰县纳孔村、湄潭县核桃坝村、百里杜鹃青木苗寨、平坝区天龙村……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朝着“绿富美”转身。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27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5亿元,为年度任务305.4亿元的88.6%,进度比去年同期高16.3个百分点。

  补短板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路通了!路通了!路通了!”7月27日下午,毕节市石门乡团结村通村油路打通,至此石门乡实现村村通油路。

  石门乡,我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变化还在继续发生。

  近一年来,石门乡到处是建设的火热场面,崎岖的泥巴路变成了亮闪闪的柏油大马路,低矮、破旧、潮湿的老房子大规模得到改造,农家新房宛如城里的一幢幢小别墅。

  “我省正在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度,从补短板出发,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石门乡的变化正是其中代表。

  农村是贵州全面小康的短板,也是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县以下延伸,我省从农民最急需、农村最薄弱的基础设施入手,全面解决农村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讯难、环境改善难等问题。

  2013年,我省在总结各地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计划用5到8年时间累计投资1500多亿元,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小康路进村串户,小康水翻山越岭,小康房经济美观,小康电安全可靠,小康讯连接山外,小康寨洁净优美。“六个小康”建设一再提速。自2013年实施以来,六项行动计划共完成投资1367.1亿元,新增建成村寨串户路2.7万公里,98%的农村电网得到改造升级,受益群众上千万。

  补短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遵义,新设计的黔北民居,以小青瓦、坡屋面、雕花窗、白粉墙为特色,青山前,绿水畔,茶园间,错落有致。

  在黔东南,侗寨鼓楼耸于蓝天白云下,风雨桥横卧清流溪水上,时有侗族大歌天籁之音绕梁不绝;苗寨屋后青山,门前梯田,吊脚楼层层铺排于山坡,寨中芦笙场芦笙悠扬……

  建机制创建活动丰润“美丽乡村”

  从2013年以来,我省各级各部门按照定路线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四定三集中”的方法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创建活动被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体系,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协调、一年一考核。

  每一年,都会有约1万支工作队、5万多名干部被派驻全省各地的村庄开展“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这些干部自带行李、自带炊具赴任村庄“第一书记”,为村庄谋发展、找思路,注入了活力。

  我省通过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进而与乡村在产业上联动发展,形成了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

  我省推动财政投入“放大”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财政资金,县级统筹使用。

  浪塘村之变始于2013年。上级财政部门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浪塘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并硬化村中道路,修建了沿河栈道。

  “一事一议”资金点燃浪塘发展激情,省及安顺市还有西秀区的各部门纷纷前来添柴加火。

  住建部门整合资金,实施棚户区改造和改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扶贫部门对村民发展农家乐给予30%补助;交通部门投入196万元修建了浪塘大桥;环保部门投入200万元,修建浪塘村污水处理系统,邢江河水恢复清澈;清华大学与浪塘村“村校联动”,兴建了“同心桥”,画出了浪塘发展的蓝图……

  村支书严勇伸着手指,一一细数:目前,政府部门在浪塘村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引入外部投资2亿多元,带动群众自发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其中,投资1.9亿元的旅游小火车项目已经建成完工。

  财政投入聚焦支持村寨发展,形成对各个环节的强势带动,浪塘村旧貌换新颜。只有800多人口的浪塘村开起了30多家农家乐,曾经的二类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美丽乡村,转身为乡村旅游的绝佳发展地。

  正午时分,浪塘人家农家乐里菜香阵阵,老板娘周琼忙得不亦乐乎。问起年收入,周琼抿嘴一笑,亮出一个数字:50万。

  乡村旅游发展之前,浪塘四分之一以上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现在纷纷返乡。2015年,浪塘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4万元。

  美环境村庄似景宜居宜业宜游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山、水、林、田、路、村、房日臻配套,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融合,贵州农村逐渐步入产业、村寨、景观、旅游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清风徐来,绿叶轻舞,树丛中的黔西北民居半遮半掩,透出缕缕乡愁。精致漂亮的广场上,村民黄河与几个乡亲正在聊天:“杜鹃花节,我的农家乐和农家旅社赚了1万多元。”

  大堰村吃上了“旅游饭”,缘起于2015年,百里杜鹃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将大堰村打造为乡村旅游示范点。

  很快,投资160万元、长3.2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成,解决了2个组800余名群众的出行难;投资350万元的生态小广场、房屋立面改造完工;投入50余万元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寨的夜晚。

  依托百里杜鹃的旅游人气,大堰村旅游之路走得风生水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青山绿水寄乡愁,美丽乡村客似云来。截至目前,全省1630个村寨投身乡村旅游产业。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550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34万人,受益人数超过470万人。

  发挥山地优势,发展立体型多维度山地产业,贵州通过实施“一村一品”扶持计划,加快建设特色种养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超对接基地,全面打造山地农业、农村电商、山地体育旅游和山地休闲养生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奠定了持久的经济基础。

  2013年,具有土司文化背景的凤冈县蜂岩镇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宋邦平和镇里其他379户村民一起建起了极具土司特色的新家。旧家变新家,一层变两层,两层变三层,两年功夫,巡检村从荒坡坡变成了蜂岩镇的“门脸”,不少村民成了致富带头人。

  走进普定县城关镇陇财村沙湾片区,投资2.3亿元的鹭泉湾生态休闲旅游区项目一期工程正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有效整合当地资源,把观光大棚、生态农业园区等串成一线,进一步提升陇财村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品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手笔推动,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破茧。

作者:周清 陈毓钊 编辑:李蓓
站长统计